找到相关内容2416篇,用时12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寻找佛陀

    惦念。在《》的生活中, 是当下的、圆满的、完整的。 阿姜 查说, 对他而言:没有人来, 也没有人去。”  有一位美国弟子, 只在巴蓬寺里修行了一年半, 就请求并允许去云游并跟其他泰 国、缅甸的禅师...森林道场之外是否有找到任何新的、更好的”。没有, 虽然他学习到许多新事物, 但, 事实上, 在巴蓬寺里也一样学得到。”, 一直都在当下这里, 等著你来看、等著你来 修习。是啊!”阿姜查笑著说:...

    阿姜 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1044850.html
  • 佛陀的遗教是什么?

    消失、结束了,所作皆办了。 请各位好好记住一个宣说全部”的字──空”(sunnata),它是佛教的核心与精髓。人因心不空”而破戒;因心不空”而没有禅定;因心不空”而没有智慧。 佛陀有空心”,空心”正是佛陀的特性;”也是空”──解空”、行空”、证空”,究竟空”即涅盘。 因为空掉烦恼、执着,而能持戒清净;当到达空心”,没有烦恼时,就能到达圆满的定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54951503.html
  • 法相宗的三自性和三无性

    遍计所执自性”的错误认识,懂得一切现象既无人我”(主体),又无我”(客体),由此显示真如实性”,这是绝对的真实,是正确的认识。三自性”的核心是诉人们,对于缘起现象,不应执为实我实法(...我”和”。二、生无性”,依据依他起性”而立,说明一切现象为因缘所生,如幻如化,执为实有之性是虚妄(错误),但也不能说全无。三、胜义无性”。依据圆成实性”而立。这是由远离世俗认识所达到的佛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23057428.html
  • 寝馈萦怀,崇重如师加持我”

    寝馈萦怀,崇重如师加持我”  --永恒忆念续学长  仁俊  正法师为其先(归依)师续明上人,汇集了许多篇纪念文字,准备出一永思集,要我再写篇短序,我立即允诺了。  去年演培学长上生内院,我挽联中...解行与学德,于谈吐触察之际,在在令我感到回味、慕仰。因此,晚餐后,我经常请他一道散步,求教佛法,导纠痴谬,改变了我这一生性向,我对他真是五体投地的感激、感敬。  五十多年前,他接过丛林式的卷”,由于...

    仁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32157481.html
  • 《永乐皇帝〈金刚经〉集注序》述义

    或称佛乘)、能较快知道并奔向目的地或终点的为缘觉乘,能通过不断努力才能知道并奔向目的地或终点的为声闻乘。要注意的是,三乘尽管有快慢的不同,却都是走在同一条(佛)道”之上。这部佛经还对”的种种玄妙幽微的情形作了揭示。所谓”,其中的万”字指的就是上述的万有”,”则是关于万有”的本质: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有其之所以成为其本身的根本原因,是为”。应该特别注意这个”字,物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1457881.html
  • 僧人释”姓的由来

    、僧”三字作为僧人的姓氏。如在南北朝时以传习上座部禅定著称的佛驮跋陀,翻译《华严经》的佛度跋陀罗,翻译《四分律》的佛陀耶舍等,都是以佛”取为姓氏的。的梵语是Dharma”,音译为昙摩”或昙无”,以”取为姓氏的有三国时期到洛阳专弘律藏的昙摩流支,为汉地律学始祖的昙摩迦罗,南朝时期到建康(今南京)译经的昙摩密多,晋武帝时期赴西域求法的昙无竭,北凉时期著名的翻译大师、《优婆塞戒经》的...

    行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4382138.html
  • 佛教的思想与历史(二)

    ,于此,不能作详细说明。右述之十二支也有仅以十支。五支。三支等的更简单形式来说明的。总之,知道十二支是业。轮回之详细说明便够了。  缘起与 重要的倒是缘起”的概念。此语本来的意思是缘于某物...无我之理由。是以缘起一语乃意指相互依存、相对性,直至后来且与因果性同义地被使用。  佛陀且说见缘起者见法。见法者见佛”。与缘起并列,”的概念也很重要,它是佛··僧三宝之一。  ”为梵语...

    长尾雅人著 许明银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1764421.html
  • 头陀僧如何对治恐惧—老虎与野象的威胁

    坚定了他们对”的力量的信仰,  因为”就在死亡的另一端,没有跨越对死亡的恐惧,就不可能了解”。   在森林僧团期”,[泰国]北部与东北部地区人烟稀少,开辟的道路并不多见,森林遍布在整片...精进用功,就必须根除对鬼神的畏惧与在森林中独自云游的恐惧。   依照十三种头陀支,头陀僧必须长期生活在森林中,我们在此所讨论的十位头陀僧,都遵行这项规则。对他们而言,在”的道路上有所增进,就是...

    卡玛拉·提雅瓦妮琦 著  法园编译群 译

    |烦恼|对治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0/1809265942.html
  • 原始佛教正法律”的法理学研究

    概述世俗法律与原始佛教正法律”。1.1部分阐述世俗法律:首先,考察”和律”的字义,指出”有公平、正义等抽象的道德意义和自然特性,而律”则强调依循和统一规范性,由此从字义上说明”之主导性和律”之附属性。其次,从中、外两个方面考察法律含义的历史演变,发现法律中属于”的道德意义及自然整体意义在逐渐减弱,而属于律”的统一规范意义在逐渐增强,即自然法的地位渐低而人定的地位渐升。...

    杨荔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35662872.html
  • 浅谈慈悲心

    死不离。   佛法之中有不少话是为佛教徒所常说,而几乎成为口头禅的,比如:同体大悲、无缘大慈等。但同体大悲、无缘大慈”所指的是甚么?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有一番分别,才能了解何以菩萨在通达了一切空的...”的因缘起灭而已。佛在《阿含经》里便说到,人只不过是六根和合,除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之外,要求我”是不可得的。佛又分析,人不外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蕴和合;或者是不外乎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,...

    继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54492058.html